继往开来,同心奋进,重振诗风

——在中华诗词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作者:孙轶青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诗友、同志们:

今天,大家从全国各地聚会首都北京,参加中华诗词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我谨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各位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向来自海内外的诗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力支持本次大会和中华诗词事业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七年前,1987年5月31日(农历五月端午节),中华诗词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伟大复兴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文化界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是我国诗坛的盛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到会祝贺并作重要讲话。他郑重指出:“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这是一件大好事。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这样一个诗词组织。现在,把这个空白补起来了。”“对我国古典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要努力加以抢救和研究,一定要不断创新,使我国的古老文化能够发扬光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从那时起到今天,中华诗词学会已经度过了十七个寒暑。现在请允许我向大会报告中华诗词学会十七年来的工作情况,若干经验教训,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中华诗词事业的意见和设想,请代表们予以审议。

(一)中华诗词学会十七年工作回顾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是很不寻常的十七年。创业伊始,条件十分困难。最初挂靠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91年6月改归中国作家协会领导,1991年10月在民政部办理了全国性社团登记证。学会成立后既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国家拨款,连办公地点都没有。首任会长钱昌照先生把他私人的一所旧居四合院捐赠给学会作为永久性办公地址。各地诗友用筹募资金或其它方式给学会以支持。2000年在朱镕基总理的关怀下,财政部给学会拨了300万元,作为中华诗词发展基金的本金,并为学会增加部分办公用房。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会的工作班子和各地学会的同志们一起,十七年来,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务虚,二是务实。务虚,就是解决思想理论问题,为恢复中华诗词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应有地位,为确立中华诗词在文艺格局中的应有地位,大声疾呼,细致讲理,使诗词事业从被人们所轻视、所歧视,逐步转变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所理解、所参与。务实,就是为繁荣诗词创作、壮大诗词队伍,为发展诗词的编辑出版、评论研究事业,为诗词进校园和进网站等等,办实事。虚和实是分不开的,我们办的许多事都是虚和实的结合。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分头就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向代表作简略的汇报。

一、正本清源,把中华诗词从形而上学、民族虚无主义的禁锢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诗词在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地位。

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精美博大。它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丽花朵。

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出现了形而上学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偏颇。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诗词存在的思想陈旧、脱离生活、热衷用典、无病呻吟等等弊端,给予批判是完全必要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精神值得永远继承。然而,当时部分先驱者对传统诗词毫无分析地一律扣上“封建文学、贵族文学、山林文学”的大帽子,断言诗歌要一律废除格律,甚至把格律诗、骈文和缠小脚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是“同等的怪现状”。这一切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以至五四运动以后几十年间,中华诗词一直处于被冷落、被歧视、被压抑的困难境地。时至今日,还有人将中华诗词称作“封建文学”“夕阳文学”,认为传统诗词无法反映当代生活和当代意识。

克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偏颇,纠正人们对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诗词传统的轻视,这个工作不是从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之后才开始的。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科学分析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不足之处,倡导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艺。特别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写出了许多气壮山河的旧体诗词,证明了古老的格律诗体完全能够表现时代的新生活。在和“四人帮”的斗争中,人民群众找到了诗词这种载体,写出了大量揭批“四人帮”、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诗章。可以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己经证明了诗词是打不倒的,它决不会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抛进历史博物馆,必定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获得新的生命。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我们会同各地的诗友,会同各界的有识之士,为恢复诗词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为破除对诗词的历史偏见和现实偏见,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1994年,新创刊的《中华诗词》在其《发刊词》中,充分论述了传统诗词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诗词的功过是非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这篇言论受到《人民日报》的高度重视,加以全文转载,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积极作用。21世纪初,许多同志不约而同地提出,当代诗词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也要“三入”(入史、入校、入奖)。2001年初,根据党的文艺方针和诗词发展的现状,中华诗词学会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在诗词界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十七年的艰苦工作,中华诗词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承认;许多优秀的当代诗词作品反映时代生活的主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使许多人越来越看清传统诗词是一棵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常青大树,完全可以适应新的时代;诗词队伍越来越大,有老年,也有青年,甚至还有少年儿童;诗词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显著;党政领导和文艺部门越来越关注中华诗词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形势是很好的。

二、为发展和繁荣中华诗词事业办的若干实事。

1、积极而谨慎地发展中华诗词学会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壮大诗词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中华诗词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已达11180人,单位会员202个,加上各地方诗词组织、会员、积极分子,诗词爱好者总计约达百万之众。可以说,作为有组织的诗词团体及其成员的数量,今天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诗词队伍的老化现象有所缓解,中青年作者,尤其是大、中、小学学生开始大量参与进来。诗词的社会覆盖面不断加大。诗词事业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而坚实。

2、举办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探讨当代诗词在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十七年来,中华诗词学会先后在岳阳、三水、洛阳、桂林、衡阳、南郑、济南、银川、重庆、昆明、石河子、武汉、深圳、合肥、儋州、赤壁、北戴河、广东阳江举办了十八次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出席人数共达3000多人次,发表论文近3000篇,1000多万字。研讨会的论文集,己成为宝贵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这种研讨会,参加者多为大学教授、科研所研究员、海内外著名诗词专家、学者和诗词工作者,所体现的学术水平也越来越高,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团结了诗词队伍,而且大大促进了诗词创作和诗词理论研究的发展。

3、举办诗词大赛,催生优秀诗词作品和诗词人才。十七年来,学会同若干部门、诗词组织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华诗词大赛、“李杜杯”、“鹿鸣杯”、“回归颂”、“世纪颂”、“嵩山杯”、“嗣同杯”、“钟山杯”、“轩辕杯”、“群玉杯”、“秦皇杯”、“红豆相思节”及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等多次诗词大赛,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2年12月举办的首届中华诗词大赛,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就收到应征诗词近十万首,参赛者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美、德、日、意大利、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参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可谓空前。“回归颂”的参赛者达24000余人,应征作品50000多首,境外参赛作者来自十八个国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生动体现。江苏无锡红豆集团斥资百万开展“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一等奖奖金二十万元,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令人对中华诗词刮目相看。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征文大赛颁奖大会上,台湾台北市松山奉天宫南乐团演唱毛主席的诗词,也很令人瞩目。这些诗词大赛总计有数十万诗词作者和诗词爱好者参加,参赛作品近百万篇,推动了诗词创作,选拔了优秀诗词作品,发现了杰出的诗词人才,扩大了诗词的社会影响,大大促进了中华诗词事业的发展。

4、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了中华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以及评选诗词之乡、诗词之市、诗村和诗教先进单位的活动。到目前为止,已评选出福建南安市贵峰诗村,湖北黄梅县,海南儋州市,山东昌邑市,湖南汉寿县、浏阳市、宁乡县、涟源市,湖北赤壁市、洪湖市,江苏扬中市,江西靖安县,黑龙江望奎县等十三个全国诗词之乡,湖南常德市、广东阳江市两个全国诗词之市以及福建三明一中、深圳南头中学、江苏南邮川青小学、湖南澧县一中、广东梅县高级中学、山东昌邑市实验学校、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崇明岛路小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诗墙、安徽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建安小学十个诗教先进单位,并在杭州、南京召开了全国诗词之乡、全国校园诗教经验交流会。这些举措,发挥了中华诗词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缓解了诗词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的尖锐矛盾,也找到了一条让中华诗词走向大众的正确途径。

5、实施精品战略,加强诗词书刊的编辑出版。《中华诗词》杂志自1994年7月创刊,由季刊一变而为双月刊,由双月刊再变而为月刊,订数由最初的两三千份增至目前的25000份,已跃居全国诗歌报刊的首位。十年来,《中华诗词》发表了近2万首诗词和780多篇约200万字理论文章,不断推出优秀诗词和优秀诗词人才,为繁荣诗词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诗词精品图书的编撰出版工作,一直被学会看成是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诗词人才、发展中华诗词的重要环节。学会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中华诗综》《中华词综》《中华曲综》《当代中华诗词集》、历届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以及《中华诗词十五年年鉴》(1987年-2002年)《中华诗词年鉴》(2002年一2003年)《中华新韵》《<中华诗词>十年作品选》《<中华诗词>十年评论选》等。2003年3月,中华诗词学会图书编著中心正式成立,开始有计划地编撰出版全国各地诗词作者的作品集和论著。目前已编辑出版10多部诗词选。它的编撰出版范围还将逐步扩展到近代诗词丛书、诗词学术丛书等。

近十多年来,各省、市、自治区诗词组织以至很多县、乡、镇等基层诗词组织创办的诗词报刊,据不完全统计,已近600家,共同造就了当前中华诗词创作空前活跃的局面。

6、积极开展诗词培训工作,造就和提高诗词人才。中华诗词杂志社,以《中华诗词》杂志为阵地,持续开展函授、笔会、改稿等培训活动。到目前为止,已开办函授4期、笔会、改稿会6次,参加人数达1500人次,发表经导师点评的作品3500篇。2003年2月,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成立,目前正积极筹备第一期函授招生。

7、积极筹组中华诗词基金会。中华诗词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前面说到,承蒙国家关怀,我们已拥有300万元基本金。最近,学会在积极寻求海内外热爱诗词事业的社会贤达的支持,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把中华诗词基金会正式建立起来,从财力上保障中华诗词事业的发展。

十七年来,中华诗词学会做了一些有益于诗词发展的工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就整个事业的发展来讲,目前创作的数量很大,但精品力作仍然欠缺。如何提高创作水平,如何促进精品力作的产生,这是当前摆在诗词界面前的严峻问题。和前一个时期比较起来,青年诗词作者在增多,但直至目前为止,学会的各项活动,仍以壮年老年人为参与的主体。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同志参与诗词活动,使诗词真正成为老中青所共同喜爱的艺术,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学会的日常工作来讲,还存在无序、拖拉、不够严谨等缺点。我们的班子总的说来是团结的,也存在着若干影响团结的因素。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加以改进。

(二)对十七年来基本经验的思考

十七年来,我们和全国诗友一起,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辛酸。从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健康地发展和繁荣我们的诗词事业,必须认真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发展和繁荣中华诗词,必须认真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首先是中华诗词的优秀传统。对于诗词创作来讲,继承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创造出反映新时代、反映人民新的思想感情的新诗词。毛泽东在1965年夏天说过:“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他断言诗词是打不倒的,但这有个前提,即“要发展,要改革”。如果凝固了、僵化了,它还是会被打倒的。

诗词创新,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诗词家和一般的作家一样,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要善于运用前人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前人所创造的艺术形式,表现时代的新内容。要有新的语言、新的意蕴、新的内涵。如果说叙事艺术的重要目标是塑造新的典型形象,那么诗歌创作的重要目标是创造新的诗歌意象、意境。是否创造出优美而新颖的诗歌意象、意境,这应成为衡量诗歌艺术、包括格律诗是否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尺。

创新,是否意味着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格律规范?我们觉得,不能把问题简单化。诗词格律是通过长期创作实践形成的,它需要发展,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意加以破坏。譬如写律诗,对、粘、平仄、押韵,都是要讲究的,否则就不叫律诗。毛泽东的诗词,鲁迅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格律写出来的,它们都很好地表达了新内容。古人讲不能因律害义,格律可以突破,但不能废除。古典诗词和新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严格的格律规范。取消格律,也就取消了旧体诗。

目前,音韵问题是诗词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音韵要不要改革?汉语的发音从古到今有很大的变化,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就要尊重这个事实。押韵的目的何在?就在于使诗歌琅琅上口,好听好诵,具有音律美。如果古代韵书认为是同韵的字,今天己经变成了不同韵了,我们还要死板地按照古书的规定写作,岂不费力不讨好,反倒写出不押韵的诗歌!所以音韵改革看来是势在必行的。《中华诗词》杂志公布了几个新的韵表,请诗友们试行。当然,艺术创作是不能强迫的。我们探索音韵改革,同时也在《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提出,在音韵问题上可以实行双轨制。愿意按今声今韵写的可以尝试新韵,习惯旧韵的也可按平水韵写。大家互相尊重,谁也不要强制谁。重要的在于实践,谁在实践中写出意境动人、音调优美的好诗,谁就成功了。

诗体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远古时期的《弹歌》是二言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卿云歌》如果不算感叹词可视为三言体。“诗三百”以四言为主,汉乐府以五言为主。到了唐朝出现了近体诗,七言诗非常盛行。长短句盛于两宋。宋之后出现了散曲、小令。考察古代诗史,可以看出人们总是不断创造新的诗体。既然古人可以创造新的诗体,为什么今人反倒不能创造?所以我们应当鼓励人们创造新的诗体。但是应当看到,新诗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诗体被废止。律绝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古风被废止;曲子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五言、七言诗被废止。一代有一代的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时代的艺术必须抛弃一切过去时代的艺术形式。总之,诗词改革创新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至于形式,不应对此提出过于死板的要求。我们要学习古人,但不应泥古仿古。要求诗词创作要有诗词的独特韵味,这是对的。要求今人写出唐诗宋词的“原汁原味”,这就不对了。如果追求唐诗宋词的“原汁原味”,那么读古诗就够了,何劳今人去制作假古董。所以我们既不能粗暴地把传统格律一概视为枷锁,把它们统统推倒,也不能做古人的奴隶一味地仿古复古。毛泽东说:“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此言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回味。

二、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过去,诗词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写作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鉴赏者也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那么,在诗词领域,可不可以提“面向大众”“走向大众”这样的口号?应当看到:一、我们所要发展的诗词不同于旧时代的诗词,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旧时代的许多艺术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我们的艺术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在这一点上,诗词艺术不应当有什么例外。二、今天的群众已不同于旧时代的群众,新中国的成立,又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群众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现在,不但干部知识分子写格律诗,许多农村、工厂也成立了诗社,普通劳动者纷纷拿起笔杆子,写诗、画画、练书法、写对联。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历史情况,要求诗词面向大众,这完全是必要、也完全是合理的。认为诗人应当孤芳自赏,应当把“自我表现”当作最高目的,应该当“精神贵族”,这样的主张同时代的要求和党的文艺方针是背道而驰的。古人如白居易都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达到妇孺皆晓,我们的格律诗难道不应当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赏”,这不会降低诗词的水平,恰恰会促进我们提高诗词的感染力。

我们在上面说到,目前诗词创作的数量很大,但精品力作比较稀少。所以,在重视普及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提高,要千方百计地抓精品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归根结蒂是以精品力作为标志的。一首感人至深、魅力无穷的作品,其影响大过无数的平庸之作。普及和提高不是对立的。还是一句老话: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我们要进一步把诗词普及到机关、企业、工厂、农村、学校中去,扩大诗词的群众基础,在雄厚的基础上抓提高,努力促进精品力作的产生。

三、“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关系

繁荣诗词,必须彻底实行艺术民主。长期“左”的错误在文艺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抑制艺术民主。“四人帮”统治时期,更是把艺术民主排斥得一干二净。新时期以来文艺领域的民主空气大大增强了, “双百”方针得到了大力贯彻。但是就诗词领域来讲,存在问题也不少。我们有些同志往往不习惯于争鸣、竞争,一遇意见相左,总觉得是对个人尊严的损害,总想用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风格去一统天下。其实在学术见解、艺术风格上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要习惯于分歧的存在,要通过正常的讨论、切磋、探索、实践,来解决这些分歧。艺术风格上存在分歧不但是难免而且是必要的。现在的诗词创作缺乏流派,缺乏不同的风格。小说中有“荷花淀派”、“山药蛋派”、 “京派”、“海派”等多种流派,我们的当代诗词还没有形成风格迥异的多种流派。这无疑是影响诗词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诗词界的争论,有时甚至发展成人事纠纷,把正常的观点分歧演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譬如音韵改革,有人主张按照今天的汉语发音来制定新的韵谱,有人主张坚守平水韵。不同的见解可以争鸣,弄得剑拔弩张、誓不两立,就不好了。不论哪一种主张,都可以在实践中尝试。大家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上还是一致的嘛!实行“双百”方针,就是在共同的目标下,保障学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通过学术观点的自由争鸣和艺术创作的自由竞赛,促进我们的诗词日益走向繁荣。

实行艺术民主,要不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方向?关于这一点,党和国家己经规定得很明确。我们的共同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任何文艺工作,都不能脱离这个大框框。所以,在诗词领域既要鼓励诗人们各展个性,又要鼓励他们把个性和人民性、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我们既要保障诗人的创作自由,又要鼓励他们努力深入生活,努力反映人民的心声,努力做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实行艺术民主,就不能对艺术家提出要求,甚至连“为人民服务”、“走向大众”也不能讲,否则就是搞文化专制主义。这种见解是很荒谬的。我们的诗词组织既要努力保障诗人的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又要根据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向他们提出积极的要求。这不是限制诗人,而是帮助诗人更好地前进。

四、格律诗和新诗的关系

上个世纪初,新诗蓬勃崛起。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新诗一度取代了格律诗,成为诗歌舞台上的主角。格律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冷落,受到歧视。文学史著作不讲现当代旧体诗,大学讲坛上也没有现当代格律诗的地位。近一个时期以来,情况发生了非常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被认为已经走进历史博物馆的格律诗,居然猛烈复苏,它的作者和读者,数量都大大超过了新诗。这就不能不向诗词工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格律诗和新诗的关系?

无可否认,新诗萌生的时候,一些新诗人曾经猛烈抨击旧体诗,要把它赶下历史舞台。那么今天,我们是否就要以牙还牙,也把新诗奚落一番,甚至把它轰出艺术王国?我们认为,新诗的出现,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在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新诗出现了优秀的代表作、优秀的代表人物,对哺育新的民族精神、鼓舞人们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新诗是有重大历史功绩的。如果说格律诗是打不倒的,那么新诗也是打不倒的。目前新诗创作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作品脱离人民,脱离时代,甚至搞什么“下半身写作”,这是新诗感染了病毒,决不能认为新诗本身就是病毒。诗歌的品种应当多样化。有自由体,有格律体,这才能保障诗歌的异彩纷呈。所以,新诗和格律诗决不是你死我活、誓不两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互相竞赛、同荣并茂的关系。我们的诗词工作者,应当主动地向新诗学习。必须看到,诗词界的朋友各有长处,熟悉国学,熟悉传统诗词,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眼界不够开阔的毛病。不熟悉新文艺,不熟悉外国文化,只是站在旧体诗的小天地里看诗歌。当代著名的诗词家臧克家、刘征等都兼写新旧诗,郭沫若、郁达夫、田汉、老舍等,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大家,也是格律诗的高手。中国作家协会的《诗刊》今年把格律诗的栏目从两页增加到四页。《中华诗词》杂志今年增加了新诗栏目。有识之士纷纷努力在新诗和旧体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我们要和新诗界的朋友们携起手来,共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共同繁荣当代诗歌创作。

(三)今后工作的设想与展望

党中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初期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诗词工作离不开这个大局。在《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我们曾对近期工作提出初步设想。在《纲要》的基础上,经过常务理事会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几年要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精品战略,繁荣诗词创作

前一个时期,我们为纠正对诗词的歧视,确立诗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做了许多工作。今后还要继续做工作。但是应当看到,要使当代诗词得到全社会承认,产生更大的影响,归根结蒂必须拿出精品力作来。精品力作的主要标准,是时代精神、先进思想、真挚情感与艺术感染力的高度统一。有了无愧于时代、能够深入人心、广为传诵的作品,当代诗词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力作是诗词创作的优异成果。历届诗词大赛中,都不断有精品力作出现。这说明,精品力作并不神秘,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总的看来,诗词创作的繁荣是产生精品力作的基础条件,而对诗词创作者个人来说,则必须反骄破满,增强精品意识,为不断提高创作质量而努力。如果说,前一个时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为确立诗词的社会地位而呼号奔走,那么现在,我们应该花更大的精力来繁荣创作,特别是抓提高、促精品、出力作。

出精品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诗词家的呕心沥血,潜心创造,同时也需要编辑、出版、评论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有了好作品,没有人推荐,没有人宣传,“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它就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我们准备今后陆续推出每个年度、每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选,加强对诗词新作的评论工作,使好作品及早得到社会的认可。应当看到,艺术生产有自己的特殊性,精品力作的产生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只能顺水推舟,不能拔苗助长。谁也不是算命先生,谁也不可能预言哪年哪月哪日必定会出现精品力作。重要的是,要为精品力作的破土而出创造条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诗词家要甘于寂寞,勤于磨炼;诗词组织对于优秀人才既要热情扶植又要严格要求。只要我们方向对头、方法得当、真心诚意地做工作,我们的诗词园地总有一天会开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时代奇葩。

二、加强诗词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

创作要繁荣,事业要发展,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持。近几年诗词评论有长足进步,但仍显得薄弱。我们不但要加强对当代诗词创作的评论,还要加强对诗词发展史、诗词美学的研究。相比于古代,现当代诗词发展史的研究尤其显得薄弱,许多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这要从收集资料做起,大量积累、细致梳理百年诗词发展的资料,从中追寻诗词发展的历史轨迹,引出诗词发展的历史规律。我们要坚持每年举行有质量的诗词研讨会。我们还要大力筹集资金,支持有分量的诗词学术著作的出版。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评论、理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热衷于从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文艺学中硬搬所谓的“新观念”。这带来了文艺思潮的混乱,也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以此为鉴。诗词理论批评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文艺观的指导。我们要放眼世界,吸取西方文艺研究的积极成果,但不能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文艺观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诗词研究的指导思想。对于诗词研究者来讲,许多领域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三、进一步开展诗教工作,普及诗词知识,培养诗词后备人才

近几年来,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会开展了创建“诗词之乡”和“让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的活动,诗教工作和诗词普及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伟大工程对诗词事业的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对诗词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诗教工作。要与地方党政领导和教育部门紧密合作,争取把诗教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让诗词以更大的步伐走向城市、农村和学校,使诗词队伍遍布城乡,从而建立一支适应中国国情和当代诗词创作需要的诗词队伍。

培养师资是诗词普及的前提条件。要认真切实地抓好师资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各地诗词组织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办好各类培训班。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要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诗词教师。要积极争取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办诗词教育系,面向社会招生,使培训工作系统化、经常化。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一所中华诗词学院。《中华诗词》杂志要开辟专栏,选登有关诗教文章,推动师资培训工作。

四、办好《中华诗词》和“中华诗词网站”,加强诗词著作编辑出版工作

《中华诗词》创刊十年来,坚持正确办刊宗旨和方针,努力为广大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服务,在发表与交流优秀作品、开展理论研究与批评、发现和培养青年诗词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诗词创作的繁荣和诗词事业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随着诗词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改革意识,改进办刊方式和发行办法,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发行数量,增强导向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真正把《中华诗词》办成严肃文学中的一流刊物。

充分发挥中华诗词学会图书编著中心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出版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诗词著作与系列丛书,不断积累经验,争取办起一家全国性的中华诗词出版社。

建设中华诗词网站,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媒体为发展诗词事业服务。要开辟网上诗词创作园地,发表诗词作品和理论文章,交流创作信息,适应读者审美心理的新变化和阅读方式的新需求。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诗词声韵改革

几千年来,汉语的发音在不断变化。古代的诗韵著作和现实的汉语发音已经存在着许多不谐调之处,这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声韵,用今声今韵写作诗词,这是广大群众和广大诗词作者的普遍要求。为了推进诗词声韵的改革,我们于2002年第一期《中华诗词》杂志刊登了由中华诗词学会委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编写的《中华韵府》和新疆师范大学星汉教授编写的《中华今韵》现代汉语常用韵字简表,作为当代诗词创作的试用本。经过两年多的试用,《中华诗词》编辑部广泛听取音韵学家和广大诗词作者的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编写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发表于今年第6期《中华诗词》杂志上。《中华新韵(十四韵)是诗韵改革的新成果,为最终形成一部科学完善的当代新韵书奠定了基础。我们提倡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声新韵,但不强求用韵的统一。根据创作自由的原则,对采用旧声旧韵给予尊重。当然,我们也希望仍然采用旧韵的诗友,对采用新韵进行创作也给予理解,以便共同营造和维护诗词创作的宽松环境。

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诗词文化与企业相结合的路子

发展诗词事业,必须具有一定物质条件和财力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将诗词文化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让诗词文化走出文艺的“象牙之塔”,主动为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各部门提供服务,以扩大自身影响,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效益。这是扩大经费来源、解决资金匮乏、促进诗词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尽快建立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基金会要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负责基金的管理和运作。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基金会投资方向和经营项目,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财务管理。基金会的利息和经营收入,要用于发展诗词创作和研究,奖励优秀作者,出版诗词专著及开展诗词教育,促进诗词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七、加强海峡两岸和国际间的诗词交流与合作,让中华诗词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汉语走向世界,中华诗词也必将日益为海外人士所推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这就为中华诗词开展国际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与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诗人、诗词社团和其他国际友人中汉诗爱好者、研究者的诗词创作和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中华诗词的国际影响。

中华诗词是包括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在台湾、香港、澳门有许多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我们应加强与他们交流与沟通,联合开展创作与学术研究活动,共同促进中华诗词事业的发展。

八、加强组织建设

搞好组织建设,是振兴和发展诗词事业的基础和保证。我们的目标是,在我们祖国的广大城乡,在机关、工厂、农村、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普遍建立诗词组织,做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诗人活动的足迹,都会有诗词的创作和吟诵,从而让中华诗词成为促进国民人文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为此,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做好会员发展工作。要合理掌握入会标准,及时把符合条件的诗词爱好者吸收到诗词学会中来,不断壮大诗词组织队伍。诗词会员要认真执行章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按时交纳会费。各诗词组织应该帮助会员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学习中国诗词发展史,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创作水平。要推动会员深入生活,联系群众,从事诗词创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要加强各级诗词组织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广大诗词家和诗词爱好者服务。

同志们、诗友们:回顾十七年来中华诗词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不禁感慨万千。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诗歌大国,曾经产生过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一大批光照千秋的诗歌巨星。如果真像一些人所预言的那样,诗词将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被抛进历史博物馆,那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哟!令人庆幸的是,在许多前辈、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诗词不但没有断代,而且以惊人的规模、惊人的速度走向复兴。今天,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告慰前人,你们所遗留下的宝贵诗歌遗产,不但没有被封存起来,而且日复一日地被发扬光大。

同志们、诗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为开创中华诗词的新纪元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