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总目下载中华通韵韵表(试行稿)
韵字 五絶 491七絶 4373五律 871七律 1336 3227五排 21七排 1四言 334六言 287古風 28369樂府 424 14 335 11琴操 10 69其他 452 3
共424,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续上)
杜甫 (2首)
柳宗元 (1首)
皮日休 (1首)
郑谷 (1首)
丁仙芝 (1首)
不详 (14首)
乔知之 (2首)
于濆 (1首)
令狐楚 (2首)
刘商 (1首)
刘媛 (1首)
刘希夷 (1首)
刘慎虚 (1首)
刘方平 (1首)
刘驾 (1首)
大麦行(唐·杜甫)
  押阳韵

大麦乾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诗薮》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三语奇绝,即两汉不易得。子美“大麦下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问谁腰镰胡与羌”,才易数字,便有汉唐之别。
《带经堂诗话》
汉桓帝时童谣云:“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杜《大麦行》全袭其语,《兵车行》句调亦本此。
《杜诗详注》
《大麦行》,忧边寇而作也。腰镰刈麦,出自胡羌,徒赍盗粮耳。蜀兵三千,鞭长不及,故思东归以避之。蔡曰:《汉书》:桓帝时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每句中函问答之辞,公诗句法盖原于此。
《义门读书记》
《类本》云:前四句如童语。
《读杜心解》
《大麦行》,大麦谣也。曷言乎谣也?代为遣调者之言也。……今借蜀兵之口,反其意而歌之。谓梁州之民,被寇流亡,诸羌因粮于野,客兵难与争锋,思去而归耳。刺寇横,伤兵疲,言外无穷恺切。

少年行(唐·杜甫)
  押阳韵

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四溟诗话》
予初赋《侠客行》曰:……,此结亦如爆竹而无馀音。……子美《少年行》,结句与前首相类。
《诗薮》
杜《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指点银瓶索酒尝。”,殊有古意,然自是少陵绝句,与乐府无干。
《麓堂诗话》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杜臆》
此首是真咏少年者,然亦恶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他人呕血枯髯不能得者,少陵辄谈笑得之,如此与《花卿》真胸有圆镜,手有慧笔者。谁谓绝句非其所长?此诗全副精神,在“不通姓氏粗豪甚”七字上见出。
《杜诗详注》
此摹少年意气,色色逼真。下马坐床,指瓶索酒,有旁若无人之状。其写生之妙,尤在“不通姓氏”一句。胡夏客云:此盖贵介子弟,恃其家世,而恣情放荡者。既非才流,又非侠士,徒供少陵诗料,留千古一噱耳。
《杜诗镜铨》
略似太白。
《石洲诗话·渔洋评杜摘记》
《少年行》直书所见,不求语工,但觉格老。
《诗式》
二十八字,全写少年孟浪之状,与王摩诘“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意境迥不相同。王言少年策功于沙场,杜言少年肆志于落拓也。[品]:豪放。

杂曲歌辞 行路难三首 其三(唐·柳宗元)
  押阳韵

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踯争低昂。

攒峦丛崿(五各反)射朱光,丹霞翠雾飘奇香。美人四向回明珰,雪山冰谷晞太阳。

星躔奔走不得(一作可)止,奄忽双燕栖虹梁。风台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

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当。


正乐府十篇 其二 橡媪叹(唐·皮日休)
  押阳韵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唐诗鉴赏辞典》
《橡媪叹》是皮日休的一篇代表作。诗人通过对“橡媪”这一老妇进行具体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的社会现实。诗人把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加修饰、不事雕琢地流注笔端,使作品质朴无华,自然动人。

首先描写老妇拾橡子为食的艰辛生活。一开始诗人就用四句诗勾勒出一幅老妇深山拾橡子的图画:深秋季节,正是橡子熟的时候,一个黄发驼背的老妇人,爬上草木丛生的山冈,踏着晨霜,来拾橡子。“黄发”,说明人已经很老了,再加上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弯腰曲背。深秋早晨,风冷霜寒,拾一点橡实,她要付出多少艰辛!紧接着,又细细描绘她拾橡子的过程。“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由“盈掬”到“满筐”,她要花费一整天的劳动。拾来橡实经过几番蒸晒,整个冬天全靠它充饥。

为什么黄发老妇要以橡实充饥?是因山区土地瘠薄,还是因灾荒歉收?诗人先不作正面回答,他笔墨一新,用四句诗写出了一派丰收美景:新稻初熟,紫穗飘香。“袭人香”三字,描写出秋风习习、送来阵阵稻香的喜人情景。“紫穗袭人香”,一句诗色香俱全,是一幅农村秋景的写意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稻谷的丰收。他们仔细收割,避免带进杂质;又精心舂米,舂好的米,粒粒都象玉耳坠般的圆润晶莹。一面是丰收美景,一面是橡实充饥的现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又怎么会同时发生呢?诗人笔锋又一转,写出了橡媪身受的三种压迫:一是租税之苛重。农民的全部收获,除了“纳于官”之外,竟一无所余。丰年尚且如此,荒年就更不堪设想了。二是贪官污吏的勒索。他们趁丰收之年大捞一把。“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官吏从中剥削比官税还要多!这“如何”二字,表现了农民出乎意料之外的惊诧心理。三是“私债”的剥削。晚唐社会“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他们利用“农时”以官粮放私债,“农毕”自己获得厚利,再把本钱归回“官仓”。国家的官粮竟变成了官吏残农害民、大饱私囊的本钱。这三重剥削夺了农民的口中食,农民只好“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橡实本不是食粮,却硬要当作食粮吞下肚去。一个“诳”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农民的辘辘肠鸣!面对人民的悲惨境遇,面对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诗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他直接出面发表感慨了。当时的统治者连假仁假义这层伪装都不要了,一心只想从人民身上刮取更多的财富。通过橡媪的遭遇,诗人感到了现实的可悲可惧,于是“不觉泪沾裳”了。在诗的结尾几句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他没有把统治者同古圣先贤进行对比,而是同被人唾骂的田成子进行对比。连田成子都不如!意思更深了一层。

描写拾橡老妇的苦难生活时,侧重刻画人物的形体外貌和行为过程,让人同情,催人泪下;揭示造成这种恶果的根源时,则侧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情绪,让人愤怒,使人扼腕。诗人是用事实讲话,用真挚热烈的感情打动读者的。

(张燕瑾)

相和歌辞 长门怨二首 其一(唐·郑谷)
  押阳韵

闲把罗衣泣凤皇,先朝曾教舞霓裳。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


江南曲五首 其四(唐·丁仙芝)
  押阳韵

未晓已成妆,乘潮去茫茫。因从京口渡,使报邵陵王。


郊庙歌辞 中宗祀昊天乐章 豫和(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唐书·乐志》曰:“景龙三年,亲祀昊天上帝,降神用《豫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用《福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作用《凯安》。”

天之历数归睿唐,顾惟菲德钦昊苍。撰吉日兮表殷荐,冀神鉴兮降闿阳。


郊庙歌辞 享先蚕乐章 絜诚(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唐书·乐志》曰:“显庆中,皇后亲蚕,内出《享先蚕乐章》。迎神用《永和》,亦曰《颂德》。皇后升坛用《肃和》。登歌、奠币用《展敬》。迎俎用《絜诚》。饮福、送神用《昭庆》。”

桂筵开玉俎,兰圃荐琼芳。八音调凤历,三献奉鸾觞。

絜粢申大享,庭宇冀降祥。神其覃有庆,契福永无疆。


郊庙歌辞 周郊祀乐章 福顺乐(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五代史·乐志》曰:“太祖广顺元年,边蔚议改汉十二成为十二顺之乐。祭天神奏《昭顺》之乐。祭地祇奏《宁顺》之乐。祭宗庙奏《肃顺》之乐。登歌、奠玉帛奏《感顺》之乐。皇帝行及临轩奏《治顺》之乐。王公出入、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之乐。皇帝食举奏《康顺》之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雍顺》之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温顺》之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礼顺》之乐。郊庙俎入奏《禋顺》之乐。酌献、饮福奏《福顺》之乐。祭孔宣父、齐太公、降神同用《礼顺》之乐。三公升降及行同用《忠顺》之乐。享藉田同用《宁顺》乐。”

上天垂景贶,哲后举鸾觞明德今方祚,邦家万世昌。


郊庙歌辞 周郊祀乐章 忠顺乐(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五代史·乐志》曰:“太祖广顺元年,边蔚议改汉十二成为十二顺之乐。祭天神奏《昭顺》之乐。祭地祇奏《宁顺》之乐。祭宗庙奏《肃顺》之乐。登歌、奠玉帛奏《感顺》之乐。皇帝行及临轩奏《治顺》之乐。王公出入、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之乐。皇帝食举奏《康顺》之乐。皇帝受朝、皇后入宫奏《雍顺》之乐。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温顺》之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礼顺》之乐。郊庙俎入奏《禋顺》之乐。酌献、饮福奏《福顺》之乐。祭孔宣父、齐太公、降神同用《礼顺》之乐。三公升降及行同用《忠顺》之乐。享藉田同用《宁顺》乐。”

木铎敷音文德昌,朱干成列武功彰。雷鼗鹭羽今休用,玉戚相参正发扬。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 善庆舞(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卜世长,帝祚昌。定中国,服四方。修明祀,从旧章。奏激楚,转清商。

罗俎豆,列簪裳。歌累累,容皇皇。望来格,降休祥。祝敢告,寿无疆。


郊庙歌辞 晋昭德成功舞歌 昭德舞歌二首 其一(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唐馀录》曰:“晋天福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十一月冬至,遂奏之。于时二舞久废,众喜于复兴,而乐工舞员杂取教坊以满之,声节靡曼,缀兆合节,而无远促迟速之累。及明年正旦再奏,声容蹈厉,进退无列,议者非之。”《五代史·乐志》曰:“文舞六十四人,左手执籥,右手执翟,冠进贤冠,服黄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白练𧞔裆,白布大口裤,革带,乌皮履,白布袜。武舞六十四人,左手执干,右手执戚,服弁平巾帻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布裲裆,甲金饰,白练𧞔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裤,乌皮靴。”

圣代修文德,明庭举旧章。两阶陈羽籥,万舞合宫商。

剑佩森鸳鹭,箫韶下凤凰。我朝青史上,千古有辉光。


郊庙歌辞 晋昭德成功舞歌 武功舞歌二首 其一(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唐馀录》曰:“晋天福五年,诏有司复修正至朝会二舞之制,以文舞为《昭德》之舞,武舞为《成功》之舞。十一月冬至,遂奏之。于时二舞久废,众喜于复兴,而乐工舞员杂取教坊以满之,声节靡曼,缀兆合节,而无远促迟速之累。及明年正旦再奏,声容蹈厉,进退无列,议者非之。”《五代史·乐志》曰:“文舞六十四人,左手执籥,右手执翟,冠进贤冠,服黄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白练𧞔裆,白布大口裤,革带,乌皮履,白布袜。武舞六十四人,左手执干,右手执戚,服弁平巾帻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布裲裆,甲金饰,白练𧞔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裤,乌皮靴。”

拨乱资英主,开基自晋阳。一戎成大业,七德焕前王。

炎汉提封远,姬周世祚长。朱干将玉戚,全象武功扬。


杂曲歌辞 水调 歌第五(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又有《新水调》,亦商调曲。

双带仍分影,同心巧结香。不应须换彩,意欲媚浓妆。


杂曲歌辞 水调 入破第三(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又有《新水调》,亦商调曲。

昨夜遥欢出建章,今朝缀赏度昭阳。传声莫闭黄金屋,为报先开白玉堂。


杂曲歌辞 太和(太和,羽调曲也) 第一(唐·不详)
  押阳韵

国门卿相旧山庄,圣主移来宴绿芳。帘外辗为车马路,花间踏出舞人场。


杂曲歌辞 太和(太和,羽调曲也) 第二(唐·不详)
  押阳韵

国鸟尚含天乐转,寒风犹带御衣香。为报碧潭明月夜,会须留赏待君王。


杂曲歌辞 双带子(唐·不详)
  押阳韵

私言切语谁人会,海燕双飞绕画梁。君学秋胡不相识,妾亦无心去采桑。


杂曲歌辞 其一 祓禊曲(唐·不详)
  押阳韵

题注:汉宫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晋宋已后皆因之,至唐传以为曲。

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


杂曲歌辞 濮阳女(羽调曲)(唐·不详)
  押阳韵

雁来书不至,月照独眠房。贱妾多愁思,不堪秋夜长。


苦寒行(唐·乔知之)
  押阳韵

胡天夜清迥,孤云独飘飏。遥裔(一作曳)出雁关,逶迤含晶光。

阴陵久裴回,幽都无多(一作夕)阳。(一作祁)寒冻巨海,杀气流大荒。

朔马饮寒冰,行子履胡霜。路有从役倦,卧死黄沙场。

羁旅因相依,恸之泪沾裳。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

亡者(一作谢)诚已矣,徒令存者伤。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唐诗归》
钟云:从占边塞之苦,在“无多阳”:字,最堪不得。若云“无阳”,苦反不极矣‹“幽都”句下、冤讼书(末二句下)。谭云:徘徊处哀澹之极。
《历代诗法》
惨淡凄抑,音节入古。

铜雀妓(唐·乔知之)
  押阳韵

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铜雀妓

金阁惜分香,铅华不重妆。空馀歌舞地,犹是为君王。

哀弦调已绝,艳曲不须长。共看西陵暮,秋烟起白杨。


鼓吹曲辞 巫山高(一作巫山高)(唐·于濆)
  押阳韵

引用典故:朝云 

何山无朝云,彼云亦悠扬。何山无暮雨,彼雨亦苍茫。

宋玉恃才者,凭云构高唐。自重(集作垂)文赋名,荒淫归楚襄。

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乡。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五朝诗善鸣集》
晚唐古诗非不纯,所伤太直,此章婉曲入雅。
《养一斋诗话》
罗隐《陇头水》诗:“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于濆则云:“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或以二诗为相袭,亦非是。人即不善诗,未必有全首或数句相袭者。于濆《巫山高》极佳,固铮铮者,而肯八句诗袭隐四句乎?

杂曲歌辞 少年行四首 其一(唐·令狐楚)
  押阳韵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唐人绝句精华》
此以老少对照说,自然感慨。“数雁行”,思南也。

杂曲歌辞 少年行四首 其三(唐·令狐楚)
  押阳韵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琴曲歌辞 胡笳十八拍 其十六 第十六拍(唐·刘商)
  押阳韵

题注: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

去时只觉天苍苍,归日始知胡地长。重阴白日落何处?秋雁所向应南方。

平沙四顾自迷惑,远近悠悠随雁行。征途未尽马蹄尽,不见行人边草黄。


长门怨三首 其一(唐·刘媛)
  押阳韵

题注:(一作长门怨 一)。(一作刘皂诗)

引用典故:昭阳 

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唐诗镜》
老气深情,似不出绮罗之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雨声无尽,愁心亦无尽;君恩无限,泪痕亦无限。下二句得不怒之旨。有谓“君恩断绝而泪痕不学他有断”,非。
《唐诗鉴赏辞典》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相传司马相如曾为陈皇后作了一篇《长门赋》,凄婉动人。实际上,《长门赋》是后人假托司马相如之名而作的。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发抒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

刘皂《长门怨》组诗共三首,此乃其一。诗借长门宫里失宠妃嫔的口吻来写,全篇不着一“怨”字,但句句在写怨,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不失为宫怨诗中的佳篇。

首句“雨滴长门秋夜长”,通过写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诗人着意选择了一个秋雨之夜。夜幕沉沉,重门紧闭,雨声淅沥,寒气袭人,这是多么寂寞凄清的难眠之夜啊!长门宫里的好,天天度日如年,夜夜难以成眠,更哪堪这秋风秋雨之夜!“滴”字用得好,既状秋雨连绵之形,又绘秋雨淅沥之声,绘形绘声,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内心本就愁苦的妃嫔,耳听滴滴嗒嗒的雨水声,不由得产生一种“秋夜长”的感觉。这里,由景而生情,情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

“愁心和雨到昭阳”。昭阳,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与冷宫长门形成对照。长门宫里的妃嫔辗转反侧,思绪纷繁,很自然地想起昭阳殿里的种种情景来。她们想了些什么,诗人没有点破,但联系“愁心”二字看,最基本的还是怨恨。昭阳殿如今依旧金碧辉煌,皇帝仍然在那里寻欢作乐,所不同的是昭阳殿的主人已经更换,皇帝又有了新欢,过去得宠的人们被搁置一边,她们被损害的心只有伴着秋雨才能飞到昭阳,这是何等可悲的命运啊!着一“和”字,蕴含丰富,有秋雨引发愁思,愁思伴随秋雨之意,愁心和秋雨完全揉合在一起了。

三、四两句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诗中女子由往日的欢娱想到今日的凄凉,再由今日的凄凉想到今后悲惨的结局,抚今追昔,由彼及此,不禁哀伤已极,泪如雨下。“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后一句当然是夸张,但这是紧承前一句来的,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幽禁深宫、怨愁满怀、终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妃嫔的形象。“不学”二字,将失宠宫妃之泪痕不断与君恩已断联系起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把皇帝的寡恩无情给揭露出来了,熔议论、抒情于一炉,直率而又委婉。这一笔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不仅写出了怨,而且也写出了怒。白居易的《后宫词》有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正面抉示主题,宣泄人物感情,写得很直率。刘皂的“泪痕不学君恩断”,其直率有如白诗,其余味却胜于白诗。

(刘永年)

江南曲八首 其五(唐·刘希夷)
  押阳韵

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江南曲八首 五

舣舟乘潮去,风帆振早凉。潮平楚甸,天际望维扬

洄溯经千里,烟波接两乡。云明江屿出,日照海流长。

此中逢岁晏,浦树落花芳。


相和歌辞 江南曲(一作江南曲)(唐·刘慎虚)
  押阳韵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玉手欲有赠,裴回双鸣珰。

歌声随渌水,怨色起朝阳。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载酒园诗话又编》
“怨色起青阳”,即杜审言之“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刘希夷“月明芳树群鸟飞,风过长林百花起”,意也。妙在止写态度,不甚铺张,得颦眉不语之致。刘诗传者十四篇,唯此最有蕴藉。

铜雀妓(唐·刘方平)
  押阳韵

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唐乐府十首 其十 献贺觞(唐·刘驾)
  押阳韵

莫但取河湟,河湟非边疆。愿今日入处,亦似天中央。

天子寿万岁,再拜献此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