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总目下载中华通韵韵表(试行稿)
韵字 五絶 963七絶 8964五律 2069七律 2960 6283五排 23七排 1四言 233六言 668古風 65977樂府 525 7 883 15琴操 8 164其他 892 1
十一安
阴平  [中间] [衣冠] 竿 [观看] 穿 [参考] [地名] [占卜] [同暄、煊,又人名冯煖] [溅溅,水疾流貌] [负也] [流入也] [纶巾] 篿 縿 [扁舟] [更多…]

阳平  [艰难] 便 [安也] [引也] [研究] 沿 [可汗] 篿 骿 [更多…]
漢語字典
拼音:yán  韵部:
〈动〉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1. 同本义
  2.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3. 议论,谈论
  4.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5. 记载
    •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沈括《梦溪笔谈》
    •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轼《石钟山记》
  6.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 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7. 又如:言问(讯问)
  8. 告知;告诉
    •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9.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0. 陈述;叙述
  11.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2.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13. 说明
〈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则归。”——《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助〉
  1.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康熙字典古文:𢍗𢍬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大雅毛傳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論、正義作荅。鄭注大司樂曰。發端曰言。荅難曰語。注襍記曰。言、言己事。爲人說爲語。按三注大略相同。下文語、論也。論、議也。議、語也。則詩傳當從定本、集注矣。爾雅、毛傳。言、我也。此於雙聲得之。本方俗語言也。从口。䇂聲。語軒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