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创中华诗词新纪元努力奋进

——在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作者:郑伯农

2010年5月31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诗友、各位来宾:

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了。我代表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向各位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向来自海内外的诗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这次大会和中华诗词事业大力支持帮助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去年3月17日,中华诗词学会德高望重的孙轶青会长不幸逝世。这是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事业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文化界和新闻出版界的重大损失。孙会长病重期间和逝世以后,胡锦涛、贾庆林、习近平、李瑞环、曾庆红、李源潮、徐才厚、马凯、钱运录、郑万通和迟浩田、布赫、杨汝岱、孙孚凌、胡启立等领导同志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中国作家协会领导也对孙轶青会长逝世深表哀恸和关切。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孙轶青会长的逝世给予这样深切的关怀,使中华诗词学会广大会员和海内外诗友们在哀恸中感到由衷欣慰和极大鼓舞。

在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去世的还有,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强晓初、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夏征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李汝伦,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杨析综、吴丈蜀、陈雷、查济民、马萧萧、袁第锐,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段葆祥。请大家起立,为故去的老前辈、老诗人默哀。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会报告中华诗词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五年多的时间中,学会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工作设想。请代表们予以审议。

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

二十三年前,1987年5月31日(农历端午节),中华诗词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数千年诗词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复兴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祝贺并作重要讲话。他说:“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这是一件大好事。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这样一个诗词组织;现在,把这个空白补起来了。”

学会成立以来的二十三年,是诗词事业阔步前进的二十三年。如果说,以钱昌照、周谷城为会长的前几年,是学会的初创期,着力于打基础、搭架子、铺摊子,实现了从无到有,那么,以孙轶青为会长的十几年,则在过去的基础上迈上了新的楼层,有许多新的开拓。二次代表大会以来,在以孙轶青为首的学会领导班子率领下,学会同仁努力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认真践行《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诗词事业办了许多实事。概括起来,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繁荣创作,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繁荣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学会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当代诗词要努力反映新时代。为此,诗词家要努力深入生活,考察时代的变迁,体验人民的喜怒哀乐。二代会以来,学会和各省市县诗词学会多次组织诗词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参观访问,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进行创作。2008年南方遇到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2009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我们都曾组织诗人为此进行创作。或组织专题征诗活动,或广泛邀约专题稿件。我们认为,诗词的繁荣昌盛,和诗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分不开的。只有和时代同步前进,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诗词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针对诗词创作数量庞大,质量急待提高的状况,《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郑重提出精品战略。2004年冬天,2005年秋天,孙轶青同志两次在全国性会议上重申精品战略并作了深入的论述,得到各地诗友的热烈响应。几年来,为提高创作质量,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认为,推出精品力作,是繁荣诗词事业的头等大事。诗词创作是一种微妙的精神劳动,学会的任务是为诗人创造良好的氛围和良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聚精会神地步上艺术高楼。为此,要尊重艺术规律,既要有切合实际的号召与布置,又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除了诗人的思想、生活和艺术素养外,评论、评奖、社会舆论、社会氛围也是推动诗词创作的重要因素。我们加强了对新人新作的评论,设置了两年一度的专门奖励新作的“华夏诗词奖”。应当说,近年来诗词创作水平在稳步提高,出现了一些很有前途、很有分量的新人新作。当然,我们的创作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真正的精品力作还是太少了。我们盼望出现新时代的李白、杜甫,这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还需要机遇。

(二)开展普及工作,壮大诗词队伍,不断提高诗词队伍的思想和艺术素质。诗词是高雅艺术,也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我们要大力促进精品力作的产生,但是不能把工作重点只放在少数拔尖人才上面。现在,爱好诗词的人很多,水平参差不齐。只要真心爱好诗词,我们就要满腔热情地接纳他们参加诗词活动。只要具备《中华诗词学会章程》所规定的会员条件,我们就要吸收他们加入诗词组织。2004年底召开二次代表大会的时候,全国共有11180位会员,今天会员人数已扩展为17258位。为培养人们对诗词的兴趣,为提高会员和诗词爱好者的水平,中华诗词学会和各省市县诗词学会坚持不懈地开展诗教工作。或办培训班,请专家授课;或书面辅导,用通信的方式修改作业;或举行集会,大家相互切磋批改。形式多种多样,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诗词之乡”(含县市)的评定工作。通过评选先进,以点带面,推动了诗词事业的繁荣昌盛。根据多年的经验,创建诗词之乡,不但要有当地诗词组织的努力,还要有当地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领导重视,诗词之乡才能持续地发展壮大。在建设诗词之乡的时候,要把诗词建设和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至旅游建设、园林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真正成为一项利民利乡的活动。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经中华诗词学会评定的“诗词之乡”已从2004年底的13个发展到今天的54个,“诗教先进单位”也从五年前的9个发展到今天的49个。2006年春,中央六部委发布关于开展传统诗词吟诵、创作活动的文件,这对于诗词的普及与提高工作是有力的指导和重大的激励。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六部委文件精神,把诗词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做得更好。

(三)开展诗词理论评论工作和诗词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撰工作。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理论评论工作,把它作为学会工作的一项基本要务。《中华诗词》杂志自1994年创刊以来,除发表诗作外,还发表了大量理论、评论文章,在诗词界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界都产生了影响。自1987年岳阳会议以来,学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就诗词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学术层面上进行研讨,至今已举行了23届。每次年会的论文结集出版,受到广大诗友的欢迎。2006年,我们编辑出版了孙轶青论文集《开创诗词新纪元》,这本书系统论述了当代诗词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年,举行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诗友们普遍认为,这本书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是当代诗词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2009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的《杨叔子槛外诗文选》,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杨叔子院士对诗教问题高瞻远瞩的论述,被公认为诗教理论的硕果。五年来,学会和杂志社还举行了许多专题讨论会,推出新人新作,研讨诗学问题,对推动诗词的繁荣产生了显著的作用。

为加强编辑出版工作,学会于2006年开始与北京中华典籍图书编著中心合作,编辑出版“中华诗词文库”。这套书将汇集百余年来诗词创作的重要成果以及有关诗词的历史文献、重要理论评论文章,有关诗词活动的重要记载。从2007年开始,“文库”陆续出版,到目前,已推出8辑56本,还有20本正在排印之中,今年六、七月就能和读者见面。文库中的各省诗词卷,已出内蒙古、海南、宁夏等卷,其他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等卷,也在积极筹划或编撰之中。文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得到各方面专家及各省市自治区诗友的支持。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同心协力完成这项大工程。

(四)办好刊物和网站。刊物和网站是学会的两大传媒。目前学会有一个公开刊物,一个内刊,一个网站。《中华诗词》杂志1994年创刊,开始是季刊,1997年改为双月刊,2003年改为月刊。这本杂志发行海内外,每期印数25000份左右,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刊物。它除了刊登诗词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每年还举办一次“青春诗会”和“金秋笔会”,对培养诗词作者产生了良好作用。刊物设置的“吟坛百家”、“耆旧遗音”等栏目,推出现当代名家名作,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16年来,《中华诗词》共出刊135期,发表诗词作品约4万多首和理论文章400多万字。网络是与高科技相结合的现代传媒。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诗词大踏步走进互联网。人们在网上唱和,交流对诗词的看法。同时,民间诗词网站也接踵而生。它与纸张媒体分庭抗礼,吸引了大批诗词作者和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网站于2008年8月31日开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影响逐步扩大。截止到今年2月底,已收到各地诗友发来的作品近62万字,发表9万余字;收到文章35万字,发表14万字左右。网站是海内外诗友互相沟通的重要桥梁,它将越来越普及,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我们的网站刚刚起步,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使它进一步提高。

(五)加强两岸三地以及海内外华人之间的诗词文化交流,吸引全世界华人中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建设。目前,不但大陆出现了诗词热,香港、澳门、台湾乃至东南亚、欧美等地,也纷纷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诗词社团。有人说,“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必有中华诗词”。在这种新形势下,学会义不容辞地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与海外诗友的联络工作。学会成立的时候,就有海外诗友远道前来赴会。每年举行学术讨论会,都有东南亚以至欧美的诗友前来参加。学会举办过多次全球性的征诗活动。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庆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歌颂抗震救灾等活动中,都有不少海外诗友热忱赋诗,有的还在诗赛中获奖。2006年和2009年冬,学会和福建龙岩市文联联合举办海峡两岸诗词笔会,大陆和台湾近百位诗友在风景秀丽的闽西山区观光采风、联袂赋诗、共抒骨肉情,建立起两岸之间的诗词纽带。2006年和2008年,学会和日本汉诗吟诵团两次在北京联合举办诗词吟唱会。日本有大量汉诗爱好者,用日语和日本民族音调吟唱唐诗宋词。他们对中华诗词的执著与痴迷,令北京观众惊叹不已。

(六)加强诗词与姐妹艺术的联系。诗词不是纯粹的书面艺术,它和音乐书画戏剧等姐妹艺术一直有密切联系。我们深感,让诗词和书画结合起来,让诗词长上音乐的翅膀,它一定能传播得更广,赢得更多的受众。这也是诗词走向大众、走向文化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二代会以来,我们成立了诗书画委员会,组织过多次诗书画展。庆祝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我们都曾约请书法家或擅长书法的诗家把优秀的诗篇写成精美的书法作品,集中展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我们和澳门诗词学会联合在北京、澳门两地举行诗书展,受到观众的好评。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以及诸多文艺家协会中,有不少诗词爱好者。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共同搞好诗词与姐妹艺术的联袂与融合。

诗与歌一直是分不开的。六部委文件发布后,诗词吟诵引起各地的普遍重视。我们支持一批有志于诗词吟诵的朋友成立全国性的吟诵组织,并与他们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发掘、介绍历史上的诗词音乐作品的同时,我们特别关照当代诗词与音乐的联姻,组织力量为当代优秀诗词谱曲。2009年,学会编了一本诗词新作歌曲集,和北京诗词学会联合举办一场诗词新作品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取得意外成功,收到了许多热情洋溢的来信和电话,鼓励我们继续搞下去。

三年前,庆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刘云山同志在贺信中指出:“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年来,团结广大诗人贯彻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探索古体诗词走向群众的新途径,为培养扶植新人,繁荣诗词创作,建设先进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我们要不辜负领导的鼓励和群众的期望,弘扬成绩,克服缺点,力争把学会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二、诗词工作中需要认真把握的几个问题

从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学会工作,一定要科学地、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摆正诗词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位置。人们参与诗词活动,往往首先出于兴趣和爱好。要承认,兴趣和爱好是巨大的动力。但是,诗词学会的工作人员投身诗词事业,却不能仅仅出于爱好。古人结诗社,主要活动形式就是雅集、唱酬。我们开展学会工作,也要搞雅集、唱酬,却不能仅限于此。要时刻记住,诗词不但能愉悦人的身心,它还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时代的诗词,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会要努力促进广大会员投身于时代洪流,反映新时代,表达人民的心声,写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诗词新作,以推动时代的前进。搞诗词工作,既要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又要有庄严的使命感。二者缺一不可。

诗词曾经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先是一部诗史。近百年来,诗词受到冷落和排斥,直至世纪之交,它才逐步从复苏走向复兴。由于旧习惯势力的顽强,对于传统诗词的轻视和歧视,仍在相当一部分领域中存在着。上次代表大会,我们强调了“三入”的口号,即当代诗词要“入史、入校、入奖”。今天,我们仍然要为诗词的“三入”而努力。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确立诗词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合理地位,需要做持久而深入的工作。同时要看到,唤起人们对诗词的重视,不仅有赖于造舆论、讲道理,更有赖于诗词本身质量的提高。当今文艺生活无比丰富,艺术品种琳琅满目,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传统的辉煌,并不能保证当今的辉煌。只有大力提高当代诗词的思想和艺术质量,使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才能在争奇斗艳的艺术百花园中占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今天,特别要处理好旧体诗和新诗的关系。自从1916年7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9首诗以来,新诗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它之所以能破土而出,因为它适应了历史发展和艺术发展的需要。近百年来,新诗产生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它也曾经走过弯路,遇到过尴尬。但这并不说明新诗这个品种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新诗和旧体诗都是诗,它们应当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赛。中国有13亿人口,多几个诗歌品种,有利于艺术的繁荣昌盛,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已故大诗人臧克家说,“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这是至理名言,值得我们牢记在心。

(二)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到去年为止,除了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自己的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加上省、市、县诗词学会会员,人数达百万。全国发表诗词的刊物和内部刊物加起来数量达六百余种。每年发表的诗词新作,数量达几十万首。诗词创作数量很多,人们迫切希望提高质量。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精品战略,并把它当作首要任务来抓。诗词的力量在于质量。一首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胜过千百首平庸之作。诗词能否久盛不衰,关健在于能否不断地产生名家大家,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没有感人肺腑的佳作,创作数量再多也不能受到群众的青睐。

抓提高是很重要的。人才的产生像建宝塔,有了广阔而厚实的基础,一层层码上去,最后才能码到塔尖。尖端人才是极少数。那么,我们抓诗词工作是否重点就在于抓尖端人才?诗词学会是专业性很强的社团,也是群众性很广的社团。要看到,出尖端人才和尖端作品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之一,搞好普及工作,帮助广大会员和诗词爱好者提高水平,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人投身诗词活动,并不想做当代的李白杜甫,也不想在大赛中独占鳌头,就像参加体育运动一样,有人想成为顶尖的运动员,更多人就是为了健身,为了从竞技体育中获得乐趣。有位诗友打趣说,他的诗是“家内发行,友中传阅”。这样也很有意义嘛!挥毫赋诗,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情,能够在朋友中相互沟通、互相激励,这就起到了有益的社会作用。所以,我们既要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又要有眼睛向下的谦恭态度。诗词队伍中有各种艺术层次的人。只要热衷于诗词艺术,愿意在诗词上发展提高,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地欢迎他们,吸纳他们参加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诗词专家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广大诗词爱好者,和他们平等相处,友善地帮助他们提高。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我们的诗词队伍才能和谐融洽,我们的事业才能持续地发达兴旺。

(三)正确正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诗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数量巨大的优秀作品,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规范。对于诗词遗产的继承,包括两个方面:一、用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作品来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二、用先人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经验,来表现今天的新生活。有人说,好诗已经让唐人写完了,好词已经让宋人填完了。这种说法过于悲观。我们同意王国维的观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也同意赵翼的观点:“江山代有才人出”。诗词之所以长盛不衰,正因为它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出新。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诗词之树也应该如此。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的时候,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在讲话中指出:“对我国古典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要努力加以抢救和研究,还要不断创新,使我国的古老文化能够发扬光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江苏扬州时指出:“现在扬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描写、反映这些变化的当代名篇佳作还不多,人们熟悉传诵的还都是唐宋诗句。因此,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更好地反映当今生活的新变化、新发展。为此,我们的文化建设要跟上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当代诗句’来”。“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变化、新发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当代诗句”,是时代对诗词事业的要求,也是党中央对诗词界的厚望。

应当承认,诗词是艺术规范很严谨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很像戏曲,一招一式都离不开一定的艺术程式。不熟悉历史上的诗词经典,不掌握诗词所特有的艺术规范,就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诗词创作。当然,只是摹仿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新创造。诗词创新,首先体现在内容上,随着内容的出新,艺术形式上也要有新变化。要有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语言。要创作出表现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人思想感情的新的诗歌意象。我们欢迎诗词家在诗体创新上进行探索,同时也要看到,传统的诗体,例如古风、绝句、律诗、长短句、小令、散曲等,在今天并没有丧失使用价值。鲁迅、毛泽东、陈毅、聂绀弩、赵朴初等现当代名家,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是用传统诗体写出来的。诗词革新难免碰到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声韵问题。我们认为,诗之所以要押韵,要讲平仄对仗,是为了达到形式上的美与和谐。诗词的声韵离不开语言的声韵,后者变了,前者不可能凝固不变。如果不允许在音韵上进行改革,就会把对和谐的追求变成对和谐的偏离。中华诗词学会提倡以普通话为依据的新声韵,同时,主张双轨并行。对于那些长期使用旧声韵的诗人,对于那些不习惯用普通话表达诗情的诗人,要允许他们依照老习惯进行写作。艺术规范是约定俗成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必搞行政命令。

在继承与革新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偏颇。一是轻视传统,浅尝辄止,不肯在学习传统上下大功夫,没有真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动辄另起炉灶,花样翻新。另一种是故步自封,泥古返古,以恪守前人留下的老规矩为功力深厚,以追踪唐风宋韵为韵味淳厚。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这话讲得很精辟。我们要把学习遗产和深入生活结合起来,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不仅学习历史上的诗词遗产,还要从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包括新诗中吸收对我们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为我所用,创造出表现新时代,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当代新诗词。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设想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续实施《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巩固提高已有的工作项目,根据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在人力、物力、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审慎而大胆地设置新项目,开辟新战线,让学会工作更好地渗透到广大会员和广大诗词爱好者中去,让诗词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平台,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民族复兴大业服务。

我们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报告”不可能一一详细论述。谨提出以下几个要点供诗友们思考:

(一)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更好地促进诗词创作的繁荣与提高。特别要加大力度,帮助广大诗词作者深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去,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体察人民的心声,创造出表现出新时代的精品力作。要发挥诗词的“美”和“刺”两方面功能,歌颂真善美,针贬假恶丑,为中华民族弘扬正气。要动用各种手段,在诗词界营造一种求深、求精的气氛。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激励佳作的措施。2006年,我们设置了奖励新作的“华夏诗词奖”。2008年,我们给五位成绩卓著的老诗人颁发“终身成就奖”。还要增加奖励项目,在适当的时候,设立奖励诗词专集、专著、专论和奖励青年新秀的全国性大奖。不少同志提议,要编一本高质量的“当代诗词三百首”,以展示当代名篇的时代风采和艺术风韵。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将组织人力,认真而审慎地进行筛选和编撰工作,经过多方征求意见之后,争取在尽快的时间里和读者见面。

(二)继续做好诗词理论和评论工作,做好诗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前一个时期,理论评论工作有一定的进展。今后要加大力度,更有序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坚持年会制度,召开各种研讨会,通过媒体发表评论、理论文章外,要重点组织人力撰写诗史、诗学专著,特别是百年以来的诗史专著,以填补历史留下的空白。“中华诗词文库”已出版几十种,要继续编下去,力争在两三年内把已定的项目出齐,使它成为一部全面系统展示百年来诗词发展和诗词成果的权威性参考书。建设一个诗词资料中心和诗词研究院,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国古代重视诗词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撰、保护,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抢救。近百年来,由于诗词一度受到排斥,诗词创作和诗词活动的资料缺乏整理,大量散落民间,有的已经湮没。孙轶青同志在世的时候,就想搞诗词资料中心和诗词研究院。由于财力匮乏,这一愿望未能得到实现。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在近期把资料中心搞起来。首先收集近百年来的诗词资料,包括各种诗词媒体,各种诗词专集、诗人合集,散落在报刊上有关诗词的记载,以及民间的各种手抄本、油印本,有关的录音、录像资料,供研究者参阅、钻研,为研究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继续开展诗教工作,建设“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巩固壮大诗词队伍和诗词组织。我们在前面说到,截止到今年年初,中华诗词学会加上省市县诗词学会的会员,人数达百万之众,如果加上没有入会的诗词作者和爱好者,数量就更大。目前,仍有各种年龄段的人员陆续加入诗词作者的队伍中来。要巩固已有的队伍,不断壮大诗词队伍。我们的诗词队伍以中老年人居多。随着诗词热的蔓延,大批年青人加入诗词行列。特别在网络,出现了许多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青年作者。我们在帮助中老年人提高诗词修养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培养青年作者。不仅从他们中发现优秀新作,还要吸纳他们参加诗词团体的工作,使学会工作富有青春活力,能够适应各种年龄段诗词爱好者的需要,特别是适应青年人的需要。海外华人中的诗友,也是极需加强联系的对象。全世界华人中有数量巨大的诗词爱好者,他们经常通过诗词与家乡亲友沟通感情,互诉思念之情。可以说,诗词已经成为联系全世界华人的一根重要的精神纽带。祖国的强大使他们日益感到自豪,他们的诗词从一个独特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学会应有专人负责联系海外诗友。沿海省市,华侨众多的省市,这些地方的诗词学会也要把联络海外诗友列为经常性的工作项目。

这几年诗教工作开展得很红火。要看到,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诗教工作必定引起人们的进一步重视。要利用这种有利形势,扩大诗教的工作面,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在诗教工作中,不仅要重视提高人们的写作和鉴赏水平,更要重视用诗词来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要注意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要培养诗教的骨干力量,组织人力编写不同层次的诗教教材。建设“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一定要重视质量,重视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图表面上热闹,使我们的工作真正在群众中扎根开花。

(四)继续促进诗词与姐妹艺术的联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书画作品和诗词音乐作品。要积极组织诗人与书法家、画家的联谊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诗书画展。要加强与音乐家的联系,邀请他们为优秀的诗词作品、特别是当代诗词佳作配曲并组织演出。要继续贯彻六部委文件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吟诵活动。学会的诗书画委员会已经建立,要进一步健全并使之工作经常化。诗词音乐小组已经成立,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诗词音乐委员会。

搞好学会工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关键在于人和,在于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诗词界的领导人当然要熟悉业务,还要力争做诗词创作或理论的行家。但是,光会写诗论诗还不够,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他们要有奉献精神,肯于和甘于为大家办事;要识大体顾大局,能坚持原则,能团结方方面面的人。这样,才能率领一方的诗词大军,同心协力地开拓前进。我们的第一任会长钱昌照把自己的四合院捐出来,作为学会的办公室。不久前去世的孙轶青会长,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学会搞评奖。他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其墨宝价值万金,却一直坚持不收润笔费,无偿地为他人写字献墨。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在军队和地方,都有不少像钱老、孙老这样无私奉献的诗词耕耘者。他们的高风亮节,是学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十分重视领导班子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有了一个方向坚定、作风正派、业务娴熟的领导班子,我们的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光辉的彼岸。

诗友们,同志们:自从二代会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半;自从学会成立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二十三年来,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诗词终于打掉套在身上的枷锁,洗去蒙在身上的污垢,实现了从复苏走向复兴。现在,诗词队伍已经波澜壮阔,诗词创作已经蔚为大观。古老的诗词艺术,重新成为影响民族灵魂的一支重要精神力量。想起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慨万千,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当然,我们走的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诗词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远远没有达到高度繁荣。离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离党和人民对诗词事业的期待,我们还有不小的距离。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同心同德,奋力开拓,把诗词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峰。

这次代表大会将进行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实现新老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新时期的诗词复兴与建设中,老同志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同志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全身心地投入诗词事业,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为办好诗词事业,为扶植新人新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是新时期诗词事业当之无愧的顶梁柱。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年龄和健康的原因,要从诗词工作的第一线退下来了。我们对这些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孙轶青同志在世的时候曾提出,我们不搞“吐故纳新”,要搞“拥故纳新”。这个意见得到会长办公会议的一致赞同。老同志退出一线后,完全可以离职不离家。诗词学会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学会的宝贵财富。学会要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相信,经过这次代表大会,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产生了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我们的学会一定会更有活力,在开创诗词新纪元 、夺取艺术新丰收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