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

——2001年2月28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

我国将于21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随着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和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将普遍提高。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必然会出现新的发展与繁荣。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华诗词,同样应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辉。

新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诗词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促进我国文化开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从中汲取科学精神和艺术营养,加快自身发展,又要迎接挑战。我们还应看到,外来文化也会冲击我国的民族文化,对其中的消极影响必须保持清醒。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我国的文化独立,最根本的就是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人文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最具民族特色;我们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大力弘扬它,不断发展它,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美好心灵。

中国是诗的悠悠古国,又是诗的泱泱大国。一部中国文学史,首先是一部中国诗歌史。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兴、观、群、怨”以及“不学诗无以言”的诗论观点,重视诗歌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讽喻作用和审美作用。中华诗词,特别是其中的古典诗歌可谓精美绝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万古长新的艺术魅力,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三千多年来,不知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多少代人,已经变为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发展、振兴的一种精神力量。在21世纪民族振兴的历史性进军中,中华诗词必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新文学,产生了白话新诗。这是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然而,由于一些先驱者对于传统诗词采取了全盘否定乃至打倒的态度,中华诗词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期,基本上处于生存、发展的极端困难的境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既要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精神,加速中华诗词的改革进程,又要克服它的偏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诗词的优秀传统。

中华诗词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心灵里,具有永久旺盛的生命力。凡是华人、汉语存在的地方,就有中华诗词的传播、创作和吟诵。即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所谓“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写旧诗”者也大有人在。如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就未终止过旧体诗的创作。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诗人。他以其宽广胸襟、宏大气魄和高超艺术,把中华诗词推向了新的高峰。由于鲁迅、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诗词创作的影响,中华诗词尽管生存艰难,却从未断绝,并有不少的优秀作品出现。

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契机,中华诗词逐渐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崭新景观。一些报刊,如《诗刊》率先推出了“旧体诗”专栏。随后《当代诗词》专刊创办于广州,各地或公开、或内部发行的诗词报刊相继问世。诗词社团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股起于民间、遍布全国、波及海外的“中华诗词热”,把世纪之交的中华诗词艺术,推向空前活跃的局面。

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宣告成立。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成立的中华诗词学会是中华诗词振兴的重要标志。1994年学会会刊《中华诗词》也正式创刊。在中华诗词学会及其会刊的推动和号召下,“中华诗词热”继续升温:各地诗词社团纷纷成立;诗词创作空前兴旺;诗词出版渐趋火爆;诗词活动诸如各类诗词大赛、学术研讨会、诗词年会、创作笔会等竞相举办;中华诗词学会目前的单位会员已近200,个人会员超过8000;诗词人口即作者、论者、编者、读者、爱好者等,保守估计也有百万大军-----。这表明,中华诗词已汇入当代先进文化的洪流,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华诗词在上一个世纪末的重新崛起,为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新纪元,推动诗词创作的真正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令人鼓舞的是党和政府对中华诗词事业的重视与鼓励,为中华诗词的未来发展开启了新的机运。江泽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强调了“先进文化代表”的重大意义,而具有进步性、人民性和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诗词自然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他不仅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而且将诗词创作和解读灵活运用于国务活动和国民素质教育之中,做到了言传身教,为世人垂范。朱镕基总理对改善中华诗词学会的物质条件曾给予特别关怀。此外,中国作家协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诗友的囊助等等,都是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大踏步前进的动力。

中华诗词的形式确实喜人,却不容盲目乐观。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困难重重。中华诗词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应有重视,相当多的诗词组织还处于“一无经费、二无编制、三无办公地点”的困境。有些地方还没有把中华诗词与其它文学门类置于同等地位予以关注和支持。从诗词创作来说,部分作品时代精神不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泥古、复古倾向,部分作者生活积淀不够丰厚,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这些,都造成了诗词作品中的平庸现象,精品不多。因此,唤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争取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中华诗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反映新的时代。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新纪元”的口号以及“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实行“由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转变”的举措,得到了诗词界同仁的广泛赞同。实践证明,中华诗词要振兴,要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进行必要的改革。而改革的任务,在于“适应时代”,完成“两个转变”。道理很简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中华诗词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满足国家主人——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不然,它就会背离时代要求,同社会主义和人民大众格格不入,必将陷入被时代所淘汰的危机。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真正做到“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又要将个性和共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自觉做到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劳动者纵情歌唱,向阻碍社会前进的一切腐败邪恶势力掷出匕首投枪,以丰富多彩的新题材、新思想、新感情、新声韵,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促进风格流派的多样化。这是中华诗词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所在。

诗词改革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优秀遗产,我们一定要全面地继承;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一定要认真借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但是,继承决不是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而是吸收营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促进发展;借鉴也不是盲目模仿、全盘照搬,而是放出眼光,大胆拿来,洋为中用,以求创新。单纯继承和借鉴,只能成为前人的影子与洋人的克隆,无法实现超越;盲目发展和创新,则有可能数典忘祖与走火入魔,无法达到目的。所谓“原汁原味说”和“重起炉灶论”都是偏执一端,不足为训。我们应当打破故步自封和闭关自守的偏狭之见,既向古典诗歌学习,又向外国诗歌学习,也向现代新诗和民歌学习,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创造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新最美的当代诗词。

语言是诗词的载体,诗词改革必然伴随着语言的创新。语言包括词汇、语音、语法三大要素,它们既有相当强的稳定性,又有不断变化的生成性。其中词汇、语音变化尤大。不少词汇、语音,随着历史而逐渐消亡,也随着时代而陆续产生。当代的诗词语言,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原有词汇基础上,适当吸收新生的词汇,那就非但不被当代群众所理解,反而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诗词语言,贵在创新。连古人都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当代诗人就更需要树立诗词语言创新的自觉意识。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要学习具有生命力的书面语言,包括古代语言,又要吸收外来语言,还要采用口头语言,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无论哪种语言,都要千锤百炼,使之成为新颖的“诗家语”。而当代口语入诗,尤需提倡。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声韵是构成中华诗词形式美的要素之一。中华诗词的声韵格律,经过历代诗人在艺术实践中的磨砺丰富,达到相当精致十分科学的完美程度,具有“一万年也打不倒”的生命力。因此,举凡近体律绝,词曲诸体的格式,平仄对沾法则,以及曲调谱式,应保持不变,不应以改革为借口任意改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代声韵变化的语音实际,不加改革则无法适应时代,走向大众,难以展示诗词声韵之美。鉴于目前声韵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诗人采用新韵或运用旧韵的创作自由[新旧韵不得混用];另一方面又要倡导诗词的声韵改革,执行“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即:大力倡导使用以普通话语音声调为审音用韵标准的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熟悉、乃至掌握旧声旧韵。在较长时间内,我们要为当代诗词创作造出一个选择不同用韵的宽松氛围。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的韵书。新韵书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

创造新的诗体,是时代的呼唤和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有一代之诗。词兴而不废诗,曲兴而不废诗词。任何时代,新诗体的出现,都应容许原有诗体的存在。现代社会变化得快,复杂得多,自然需要创新诗体加以表现。艺术规律永远追新求变,最忌墨守陈规。诗体众多,便于反映丰富多彩的伟大时代,也是诗艺繁盛、百花齐放的一种标志。因此,一切有益探索,都应得到鼓励。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要,是我们的探索方向。诗歌历史证明,一个新的诗体出现,是长时期众多诗人创作实践的结晶。我们期望的新诗体,也将在新世界漫长的艺术探索中诞生并走向成熟。

十一

实施精品战略,繁荣诗词创作。艺术质量是中华诗词的生命。不精不粹,不足以为美。诗词创作的由粗到精,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要求过高,但重要的是,不论初学者,还是修养有素的诗词家,都要树立精品意识,做到在诗词创作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严格遵循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力求创作出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声韵新、意境新、艺术新的优秀作品。报刊编辑在选稿标准上尤应注意实施精品战略,从这方面加强指导和帮助。

中华诗词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任何时候,精品总是少数。因此,普及与提高需要辩证统一起来。诗词的普及工作,目前更为急迫。力求做到雅俗并举,雅而能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

十二

振兴诗词事业,离不开理论指导。目前的诗词理论批评,还不能适应创作形势的发展。理论批评队伍尚未形成,理论批评阵地少而又小,因而亟须尽快改变现状。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的中华诗词美学体系,指导当代诗词艺术的健康发展。

十三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诗词一代新人,是诗词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诗词事业的兴旺所系。因此,培养诗词新秀、特别是青少年诗词作者刻不容缓。在各级学校中加强诗教,是充分发挥诗词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克服诗词断代危机的根本措施。1999年和2000年,中华诗词学会与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中华诗词研讨会,提出让中华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的倡议,得到社会各界以及教育部的赞同和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这一倡议。还必须解决诗词教育的师资问题和诗词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呼吁,各级师范学校,各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及其他有关科系,都应添设诗词习作课,以加强诗词师资与诗词人才的培养。我们希望各地诗词组织和报刊加大中华诗词的普及力度,引导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加强政治修养、文化艺术修养,不断提高诗词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我们希望愈来愈多有较深造诣的诗人勇于攀登高峰,立志作当代诗词大家、巨匠。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杂志社开办的短期诗词培训、函授班将积极创造条件扩展为中华诗词文化学院。我们还将建立中华诗词网站,利用高科技推广诗词文化。

为更有效地加强青年中的诗词工作,建议各地诗词组织建立青年部或青年委员,青年成员较多的地方可建立青年诗社,多开展具有青年特点的诗词活动。

十四

健全诗词组织,切实提高诗词工作人员的素质。为了适应新世纪诗词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华诗词学会要加强组织建设。一方面完善学会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工作人员的政治修养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严格把握入会标准与审批程序,提高会员素质与创作水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会员数量应有较大增长。选择适当时机,对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和整顿。单位会员也要有相应的发展,不断扩大其覆盖面,解决地区间的失衡问题。

中华诗词学会要密切与各地诗词组织的联系与合作,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推进诗词事业。试建诗词之乡、诗教先进单位、诗词培训教育基地等,学会以点带面的领导艺术。

十五

办好诗词报刊,加强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华诗词》及其他诗词报刊要坚持正确办刊宗旨,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力求办出特色,办得生动活泼,提高质量,扩大发行。《中华诗词》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刊应当办成全国一流的刊物,成为优秀作品交流的园地、百家争鸣的论坛、联系群众的纽带和培养新秀工作的中心、读者作者的良师益友。并且,创造条件,争取把它办成月刊。根据社会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出版尽可能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诗词专著与系列丛书等。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争取办起一家全国性的中华诗词文化出版社。

十六

精心策划、积极开展各类诗词活动。中华诗词学会、各地诗词组织,可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举办各种类型的诗词大赛、诗词研讨会、诗词朗诵演唱会,以及组织诗人深入生活进行采风、创作等活动,这是提高创作、理论水平、发动群众参与、扩大诗词影响、锻炼诗词队伍、发现诗词新秀的有效方式。许多诗词活动,例如诗赛、研讨会等,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形式灵活多样,坚持正确导向和社会效益第一原则,重质量,重效果,并建立必要的报批制度。

十七

加强国际间的诗词交往与合作。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汉语的走向世界,中华诗词[即汉诗]也必将日益为海外人士所推崇。这是诗词发展国际交往的重要机遇,应加以重视,多做工作,扩大中华诗词的国际影响。在诗词的国际交往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1:对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诗人、诗词社团和其他国际友人中的汉诗爱好者、研究者以及他们举办的诗词学术活动,一律采取友好交往积极合作的态度;2:在诗词组织上,各自尊重对方的独立性;3:在国际交往中,自觉遵守我国的外事纪律。

十八

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为中华诗词的生存、发展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已经得到,并将继续得到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当然,只要还靠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想方设法创造经济收入。争取在近一两年内建立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在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为适应经济、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建设的需要,中华诗词应主动提供服务,与之结合,以扩大自身影响,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提倡艰苦创业、勤俭办事、无私奉献的精神,既要开源,更要节流。

回顾20世纪,瞻望21世纪,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新纪元的艰巨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对于诗词事业在新世纪新千年的发展兴旺我们充满信心。经过一代又一代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开拓前进,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诗词,必将再造诗国辉煌,在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诗词学会

2001年3月1日

(原载《中华诗词》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