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皎然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
桂苑丛谈》谓其生于隋时,为黎阳人王德祖收养;《云溪友议》卷下则谓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二书记载皆涉神异,不尽可信。
敦煌写卷王道《祭杨筠文》称其为“通玄学士”。
生活时代大致在唐初数十年间。
据诗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时颇殷富,幼时多读诗书,成年后家业败落,晚况颇萧条。
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达七、八十岁。
王梵志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颇多讽刺与揶揄,对社会问题间亦有所涉及。
诗风平易浅显,多用村言俚语,时带诙谐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中。
其诗在民间流传广泛,在诗坛上曾产生不小影响。
寒山、拾得、庞蕴等人所作诗偈,皆承其绪余而有所发展。
王维、皎然、白居易等诗人亦曾受其影响。
其诗在两《唐书》中未曾著录。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之时相当于唐末,已载有《王梵志诗》2卷,知唐时已传至日本。
宋史·艺文志七》曾著录《王梵志诗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诗式》、《历代法宝记》、《云溪友议》、《鉴诫录》、《林间录》、《冷斋夜话》、《梁溪漫志》等书中收录其诗20多首。
全唐诗》未收其诗。
敦煌遗书中唐五代写本有王梵志诗歌抄本约30种。
1925年,刘复校理巴黎所藏两种抄本,收入《敦煌掇琐》。
1935年,郑振铎复校录1卷,收入《世界文库》。
此前,日本所编《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诗1卷。
王梵志诗始为世人注意。
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据28种写本录王诗336首,并予校订注释,一时颇称完备。
此书出版后,俄罗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诗始公布于世。
张锡厚将此卷与另一写本拼合,另得诗60余首,刊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收诗390首,最为完备。
全唐诗补逸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
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
案:《全唐诗》无王梵志诗,生平事迹不可考。
太平广记》所载,神诞不可信。
刘复《燉煌掇琐》据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二七一八号燉煌卷子录出梵志诗一卷,另以三二六六号残卷校之。
今即自刘本录出,而取郑振铎本《梵志诗拾遗》补其缺。
(王梵志诗卷子原为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适藏之。
郑本《拾遗》,即三卷中一部分。
)此外馀又见唐释皎然诗式》及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引梵志诗各一首,今并录附于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陈元敬子。少任侠,后苦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解官归侍。县令段简觊其富。因事系狱。忧愤卒。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瀛奎律髓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诗薮·内编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诗薮·内编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诗归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音癸签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
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
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在唐初,自是杰出。
”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原诗·内篇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茧斋诗谈》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石洲诗话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援鹑堂笔记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三唐诗品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70 【介绍】: 唐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范,字坚道。依苏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复游方寻礼,历二百余郡。从善无畏受菩萨戒,从普寂传楞伽心印。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举高行,隶名大林寺。代宗大历二年,移住杭州灵隐寺。浙中名僧,多从之受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坚道。
姓范氏。
钱唐人。
齐信安太守瑝八叶孙。
既薙染。
遂依苏之支硎寺圆大师。
受具戒。
登坛之夕。
独见光长丈馀。
久之乃灭。
盖其得戒之相也。
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
乃遍礼天下圣迹。
以博所闻见。
寻从无畏三藏。
受菩萨戒。
普寂大师。
传楞伽心印。
讲起信论二十过。
南山律抄四十过。
始愿诵华严经。
即于中夜梦。
神人以一珠施之。
觉而惘然。
如珠在握。
旋入五台山中。
揽阅凡二百过。
以毕其愿。
且披大藏三过。
开元二十六年。
诏举高行。
因隶贯庐山大林寺。
大历二年。
移藉天竺灵隐峰。
五年三月。
寓止龙兴净土院。
谓其徒曰。
夫至德之人。
乘如而来。
乘如而去。
然彼欲以长绳系白日者。
岂足以同语此哉。
以其月之二十九日。
告终。
寿七十一。
腊四十五。
建塔以窆。
门人皎然如昼为之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守直。
字坚道。
钱塘人也。
姓范氏。
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
礼既冠众君子器之。
夙有丘园之期。
不顾玄纁之锡。
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所受具足律仪。
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
持久方灭。
盖得戒之验也。
后抵江陵依真公。
三年练行。
寻礼天下二百馀郡。
圣迹所至无不至焉。
见无畏三藏为受菩萨戒。
闻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
讲起信宗论二十馀遍。
南山律钞四十遍。
平等一雨大小双机。
在乎圆音未尝少异乃立愿诵华严经。
还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
及觉惘惘然如珠在握。
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
追夙心也。
宏览大藏经三过。
广正见也。
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
俗道请正名隶大林寺。
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
时大历二年也。
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
谓左右曰。
夫至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
示其心然也。
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
安可得乎。
吾景落桑榆岂淹久也。
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终春秋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其间临坛度人多矣。
显名者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
昼公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丹阳人。俗姓张,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周览群经,该通外学,圆入一性。玄宗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皎然为忘形交。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法海字文允。俗姓张氏。丹阳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鹤林寺。为六祖弟子。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文允。
生丹阳之张氏。
少隶鹤林寺薙染。
寻访师友。
研究经论。
于是东鲁之书。
西来之指。
悉探其源奥。
尝谓人曰。
佛学无他。
惟心地而已矣。
馀皆椎轮也。
天宝中。
预扬州法慎律寺讲席。
时昙一灵一等。
人共推为颜冉焉。
尤与杼山昼公交善。
黑白二徒为林下游者多从之。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法海字文允。
姓张氏。
丹阳人。
少出家于鹤林寺。
白驹匪食其场苗。
金翅俄翔其海面。
曲从师教周览群经。
大壑纳川邓林聚羽。
是以圆入一性学阶空王。
擅当代独悟之名。
剖先贤不决之义。
一时外学六籍该通。
尝谓人曰。
佛法一门极唯心地。
馀皆椎轮也。
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肆。
同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
复与杼山昼公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
黑白二徒多从求益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汉楚王交裔孙也。
幼孤。
养于诸父。
出家。
事灵隐谋禅师薙落。
天宝四年。
纳戒于东海鉴真师。
传律于会稽昙一师。
至德中。
诏举高行。
获隶名吴郡之开元寺。
乾元中。
诏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
长请律藏。
郡以秀应命。
然尤专心净土。
尝谓人曰。
或闻西方以戒为有相大乘。
是不然。
何则。
夫出言即性。
发意皆如。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况正念乎。
大乘则已。
孰为有相。
孰为无相者。
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
寝疾而终。
寿六十七。
腊三十五。
是年七月五日。
迁龛窆于虎丘西寺。
松门之右。
沙门如昼撰碑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汝州临汝人。
玄宗天宝中,受知于萧颖士。
九载,登进士第。
肃宗至德间,任湖州参军。
代宗初,入浙东幕,与严维等颇多唱和。
大历八、九年间,为浙西从事,与颜真卿、皎然时为诗联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临汝(今河南汝州)人。
玄宗天宝中受知于萧颖士。
九载(750)登进士第。
肃宗至德二载(757)任湖州参军。
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70)间入浙东节度幕,与鲍防、严维等数十人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大历八、九年间为浙西节度从事,时往湖州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
事迹散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金石录》卷七、《唐诗纪事》卷四七、《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
全唐诗》存诗1首、联句1首,《全唐诗续拾》补联句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78 【介绍】: 唐僧。俗姓孙。年十五辞亲从师。尝梦乘大艑直截沧溟,自此经义不思而得。初居钱塘天竺寺,盛阐《华严经》。代宗大历时,居常州龙兴寺。前后讲大经十遍。有《仪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孙氏。母梦吞明珠而娠。及生。奇相异表。不类群儿。从师薙落。依年受具。而遗形治性。隐居自得。于是地恩贞大师。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付嘱之。一夕梦。乘舟渡海。而山横其前。已而所乘之舟。凌峰竟济。而不为所碍。既寤。骇汗喜莫之胜。由是贯华偈义无所底滞。天宝六年。缋卢舍那像于苏州常乐寺。大历二年。众请于常州龙兴寺开阐。将升法座。忽有神光。如曳红缕。渐大渐明。萦旋空中。久修行者先睹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门惠觉。梦钜塔三级陷地。继而诜以疾卒。寿六十腊四十三。弟子太初正觉神秀嗣。墓则吴兴昼公为碑。邗城肃公为颂。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诜。
姓孙氏。
母初梦吞明珠。
遂黜鱼恶荤。
诞弥厥月生有异表。
十五辞亲从师依年受具。
行学一集蔚为教宗。
卷伊吕立功之致。
陋黄绮肆志之适。
遗形理性与山木为群。
故地恩贞大师嘱之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
心以静铣智与经冥。
一夕梦乘大艑直截沧溟。
横山当前峻与天极。
不觉孤帆鸢戾怀襄上济。
峰竦竦而忽高。
云溶溶而在下。
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轻醒。
自此句义不思而得。
一部全文常现心境。
事事无碍之旨如贯华焉。
天宝六年于苏州常乐寺缋卢舍那像化示群品。
大历二年于常州龙兴寺讲。
才登法座忽有异光如曳红缕。
渐明渐大萦旋杳空。
久修行者会中先睹。
前后讲大经十遍。
撰仪记十二卷。
大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沙门慧觉梦巨塔陷地二级。
无何诜示疾而终。
春秋六十一。
慧命四十二。
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垆谈柄。
浔阳正觉。
会稽神秀。
亦犹儒氏之有游夏焉。
诜初讲天竺寺。
盛阐华严。
时越僧澄观就席决疑深得幽趣。
及终吴兴皎然为碑。
䢴城肃公为颂。
合扬其美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兴人,字季兰。女冠。工诗,刘长卿称为女中诗豪。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4 冶,一作裕。
字季兰,中唐女道士。
生于长江三峡一带,何州县不详,后长期寓居江浙。
专心翰墨,善弹琴,工格律,与当时诗人刘长卿、陆羽、皎然等有诗往还。
德宗建中间于长安陷朱泚之乱,上朱泚诗中有不敬朝廷语,德宗于贞元元年(784)平朱泚乱回长安后下令扑杀。
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下、《奉天录》卷一。
其诗以五言擅场,唐高仲武评曰:“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馀。
”(《中兴间气集》卷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集1卷。
后世有以与薛涛诗合刻为2卷者。
全唐诗》存诗19首。
唐诗汇评
李冶(?
—784),一作李裕,字季兰,以字行。
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幼聪慧,六岁能诗,善弹琴,出家为女道士。
曾应诏赴阙,留宫中月馀,放还。
大历中在湖州,与诗僧皎然及刘长卿、陆羽等唱和,又与阎伯均最善,人目为“风情女子”。
朱泚据长安反,季兰曾上诗朱泚,故后为德宗命人扑杀。
有《李季兰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馀。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唐诗纪事
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
唐才子传
(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其谑浪至此。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闺阁之诗,不能与士大夫争胜,以其学力终浅也。独李冶“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比同时所称刘长卿“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钱起“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郎士元“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韩翃“潮声当昼起,山翠近南深”、皇甫冉“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于良史“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等句,殆皆有过无不及。《中兴》高步,若准周才之例,吾必以作者与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越州会稽人,字公绪。玄宗天宝末避乱剡溪,自称东海钓客。后结庐于泉州南安九日山,号南安居士。注《老子》,弥年不出。与刘长卿、韦应物友善,以诗相赠答。后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800? 字公绪,号东海钓客,排行十四,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玄宗天宝中赴京应试未第,天宝末避乱归越,隐居剡山。德宗建中元年(780)隐泉州九日山,三、四年间归隐越州。贞元七年(791)徐泗节度张建封征为从事,检校校书郎。十六年返居润州茅山,未几卒。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宋高似孙《剡录》卷三本传、《唐诗纪事》卷二八、宋李昭𤣱《跋秦系诗》、宋刘克庄《跋秦系诗》。近人赵昌平有《秦系年表》(附《秦系考》)。系工诗,以五言著称。韦应物赠诗云:“五言今日为君休”。(《答秦十四校书》)与刘长卿唱酬甚密,二人唱和诗曾编成《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权德舆为之序曰:“彼汉东守(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秦系(约725-约805),字公绪,越州会猜(今浙江绍兴)人。
天宝末举进士不第。
至德中隐居剡溪。
大历五年,薛嵩辟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辞不就。
大历末,因与妻谢氏离异获谤,迁居泉州南安,结庐九日山,穴石为砚,注《老子》,弥年不出。
刺史薛播往见之,岁时致牛酒。
建中末,返会稽。
贞元七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荐,就加校书郎。
晚年隐居茅山,年八十余年。
与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皎然等友善,唱和甚多。
有《秦系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
(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词或约而旨深,类乍近而致远,若珩佩之清越相激,类组绣之元黄相发,奇采逸响,争为前驱。
李昭圮《跋秦系诗》
系辞意清远,讽而不怨,有古诗人之风。一时与游者钱起、韦应物、刘长卿、鲍防、耿湋,皆知名士,独权德舆深爱之,非所谓大音希声、大味必淡者欤?
后村诗话
韦苏州与系诗:“莫道谢公方在郡,五言今日为君休。”韦公五言独步一世,而怜才下士如此。
《唐诗品》
隐君夙慕林丘,早怀旷度,但气过其文,遂乏华秀,外无清庙明堂之奏,内无逍遥御风之景,寥寥自得,亦可谓跨俗之致而已。至如“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又“门前山色能深浅,壁上河光自动摇”,山人景象模榻殆尽。
《唐诗别裁》
刘长卿自谓“五言长城”,系欲以偏师攻之。然诗格近幽涩,未之许也。
《大历诗略》
公绪人品高,诗品中中,而权载之谓文房“五言长城”,秦以偏师攻之,其亦别有意在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安定人,字孝常。皇甫冉弟。玄宗天宝间进士。历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工诗,出王维之门,诗名与兄相上下。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5 字孝常,排行十六,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
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地吴越。
代宗广德中至大历初在京任殿中侍御史,大历六、七年(771、772)间因事贬舒州司马。
卸任闲居丹阳,九年春游湖州,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
约大历末任阳翟令。
德宗贞元元年(785)卒。
事迹散见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冉)集序》,《唐国史补》卷上,《极玄集》卷下,《新唐书·萧颖士传》,《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七。
曾工诗,与兄冉齐名。
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汇评
皇甫曾(?
-785),字孝常,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天宝十二载,登进士第。
代宗大历初,官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坐事贬舒州司马。
南返,在湖州与皎然、李纵等联句唱和。
后又曾官阳翟令。
与其兄皇甫冉齐名,时人比之晋张载、张协。
有《皇甫曾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昔孟阳之与景阳,诗德远惭厥弟,协居上品,载处下流。今恃御之与补阙,文辞亦尔;体制清洁,华不胜文。然“寒生五湖道,春及万年枝”、五言之选也,其为七林所尚,立哉!
《唐诗品》
景阳华净,遂掩哲昆;平原英赡,竞难家弟。是以世乏联苞之凤,情欣并蒂之华,物犹如此,况复人士耶!皇甫兄弟仕道既同,才名亦配,渤海高生犹持不足之叹,岂怜才之本意乎?侍御律调澄泓,卢文平洁,俯视当世,殆已飘然木末矣,虽紫霞碧落,求堪凌驾,亦何可少!
《大历诗略》
孝常诗较哲昆丰神顿减,然结体沉重,在大历间殆以钟胜者。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两皇甫”殊胜“二包”,虽取境不远,而神幽韵洁,有凉月疏风、残蝉新雁之致。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